地下茎为单轴散生 [2] 。竿高达20余米,粗者可达20余厘米,幼竿密被细柔毛及厚白粉,箨环有毛,老竿无毛,并由绿色渐变为绿黄色;基部节间甚短而向上则逐节较长,中部节间长达40厘米或更长,壁厚约1厘米(但有变异);竿环不明显,低于箨环或在细竿中隆起。箨鞘背面黄褐色或紫褐色,具黑褐色斑点及密生棕色刺毛;箨耳微小,繸毛发达;箨舌宽短,强隆起乃至为尖拱形,边缘具粗长纤毛;箨片较短,长三角形至披针形,有波状弯曲,绿色,初时直立,以后外翻。
毛竹根系集中稠密,竹秆生长快,生长量大。因此,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,年平均温度15--20℃,年降水量为1200--1800毫米。对土壤的要求也**一般树种,既需要充裕的水湿条件,又不耐积水淹浸。板岩、页岩、花岗岩、砂岩等母岩发育的中、厚层肥沃酸性的红壤、黄红壤、黄壤上分布多,生长良好。在土质粘重而干燥的网纹红壤及林地积水、地下水位过高的地方则生长不良。在造林地选择上应选择背风向南的山谷、山麓、山腰地带;土壤深度在50厘米以上;肥沃、湿润、排水和透气性良好的酸性砂质土或砂质壤土的地方
栽植前要先进行整地,栽植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竹子的质量和成林的速度。整地的方法采用全面整地法,就是对种植地进行全面的耕翻,深度在50厘米左右。为保证长出粗大的竹子,要施用基肥,可以选用氮磷钾复合肥,每平方米施用25克。同时为保证竹鞭的生长,施用一些草炭土。
栽植竹子的种植穴的深度一般在40至50厘米,坑的直径要大于母竹根部直径10厘米即可。因为竹子的竹鞭呈不规则生长,所以,不能采用传统的株行距挖多个种植穴,而是采用随意自然式,可呈品字型栽培。
早园竹宜浅栽不可深栽,放母竹时使根盘的表面比种植穴面低5厘米左右,放好之后把土回填。在填土时,要扶着竹子,使竹杆保持直立,然后把土踩实。为了防止风吹或者浇水等原因造成竹子的倾斜或倒伏,可安装一些固定设备。为确保新植竹子安全越冬,北方地区入冬前要在竹子的西北方向搭设风障,2至3年后竹子适应了方可撤销。
竹子喜肥。坚持施肥是保证竹林每年长粗大竹子的关键措施。一般每年施肥1至2次,早春出笋前施肥一次,秋天9月份再进行一次施肥。施用**肥或为竹子特制的氮磷钾复合肥,可穴施或撒施,穴施效果较佳,每次施肥量不能太多,每平方米100至150克即可。以后在每年的9月份,再施用一次,用量为每平方米250克。
末级小枝具2-4叶;叶耳不明显,鞘口繸毛存在而为脱落性;叶舌隆起;叶片较小较薄,披针形,长4-11厘米,宽0.5-1.2厘米,下表面在沿中脉基部具柔毛,次脉3-6对,再次脉9条